化石的原鄉 動物的天堂

位於臺南市左鎮區菜寮溪一帶,可以稱得上是臺灣化石的原鄉、動物的天堂,就在第四紀以來全球性冰河週期所引起的海平面上升與下降,讓臺灣有機會贏來許多和歐亞大陸連接時,來到的陸域脊椎動物,而建立繽紛多樣的陸地生態系。從日治時期開始,在臺南地區菜寮溪流域一帶,就有哺乳動物化石的採集記錄,進而開啟了近代臺灣研究哺乳動物化石的歷史。多數研究學者們都認同菜寮溪流域的哺乳動物化石是一個年代跨度較大的古動物群,從哺乳動物化石的特徵與中國大陸、日本比對,時間大約可追溯到兩百萬年前的更新世早期,並且一路延伸到新石器時代的二~三萬年前。近期學者分析早坂中國犀的化石產狀和古環境研究,其產出層位為二重溪層,年代為九十萬年前到四十五萬年前的更新世中期。目前多數的古生物學家大致都認同左鎮地區菜寮溪主要的哺乳動物群年代為更新世中期。「左鎮動物群」的主要成員包括食肉類的老虎、黑熊,以及許多小型食肉動物,植食動物以犀牛、劍齒象、鹿、水牛為代表,同時亦有台灣獼猴與金絲猴,具有中國大陸華南動物群之特色,而從「左鎮動物群」的動物組成,顯現了更新世中期,臺灣島所呈現的生態體系生物多樣的豐盛面貌。

講者介紹 Speaker

張鈞翔 博士

英國倫敦大學古生物學博士,現職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研究員、臺灣大學與東海大學兼任教授。研究專長為第四紀哺乳動物之系統分類與演化,長期進行臺灣更新世動物群之研究,特別是針對左鎮動物群與澎湖動物群之化石研究,同時亦積極投入多項博物館之地球科學相關教育推廣與展示策畫等工作。